肛腸息肉
74163次播放 2021-06-10
95117次播放 2021-06-10
77582次播放 2021-06-10
相關語音 更多
相關醫(yī)生 更多
相關文章 更多
21803次瀏覽 2021-04-13
65925次瀏覽 2020-09-11
52089次瀏覽 2019-11-08
相關問答 更多
肛腸息肉可能引起便血、腸梗阻或癌變,常見危害包括局部刺激癥狀、繼發(fā)感染、貧血及惡變風險,需根據(jù)病理類型評估嚴重程度。
息肉摩擦腸壁導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適,可能伴隨黏液分泌增多。體積較大時可誘發(fā)腹痛,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刺激。
表面糜爛的息肉易引發(fā)肛周膿腫,可能出現(xiàn)發(fā)熱和肛門墜脹感。需通過腸鏡明確感染范圍,必要時使用左氧氟沙星、甲硝唑等抗生素。
長期隱性出血導致血紅蛋白下降,表現(xiàn)為乏力、面色蒼白。建議定期檢測血常規(guī),可補充琥珀酸亞鐵、葉酸或維生素B12改善貧血。
腺瘤性息肉有惡變傾向,絨毛狀腺瘤癌變概率較高。確診后應盡早行內(nèi)鏡下切除術,術后需每1-2年復查腸鏡監(jiān)測復發(fā)。
發(fā)現(xiàn)息肉后應避免辛辣飲食及久坐,直徑超過1厘米或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(nèi)瘤變者需限期手術切除。
肛腸息肉可通過內(nèi)鏡下切除、外科手術、藥物治療、生活調(diào)整等方式治療。肛腸息肉通常由慢性炎癥刺激、遺傳因素、飲食結構失衡、腸道菌群紊亂等原因引起。
直徑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切或黏膜切除術處理,操作創(chuàng)傷小且恢復快,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。
巨大息肉或疑似癌變者需行經(jīng)肛門局部切除或腸段切除術,可能與基因突變、長期便秘有關,常伴隨便血、里急后重等癥狀。
炎癥性息肉可遵醫(yī)囑使用美沙拉嗪栓劑、地奧司明片、枯草桿菌二聯(lián)活菌膠囊等藥物控制黏膜炎癥。
減少紅肉及腌制食品攝入,增加膳食纖維補充,保持規(guī)律排便習慣有助于預防息肉復發(fā)。
術后應避免辛辣刺激飲食,定期進行腸鏡隨訪監(jiān)測,發(fā)現(xiàn)便血或排便習慣改變需及時就醫(yī)復查。
健康資訊 更多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
0次瀏覽 2025-07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