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博禾知道
30人閱讀
兒童發(fā)熱時血常規(guī)主要關注白細胞計數、中性粒細胞比例、淋巴細胞比例、C反應蛋白等指標,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感染類型。常見異常模式有細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支原體感染等。
1、白細胞計數
白細胞總數升高超過正常范圍多提示細菌感染,可能伴隨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。白細胞減少或正常伴淋巴細胞比例增高時,需考慮病毒感染。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特殊病毒感染也可出現白細胞增高。家長需注意兒童是否伴有咽痛、淋巴結腫大等癥狀。
2、中性粒細胞
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增高常見于細菌性肺炎、化膿性扁桃體炎等疾病,可能伴隨發(fā)熱超過39℃、咳嗽有膿痰等癥狀。中性粒細胞減少需警惕流感、麻疹等病毒感染,或血液系統疾病。家長發(fā)現兒童持續(xù)高熱伴中性粒細胞異常時應及時復診。
3、淋巴細胞
淋巴細胞比例超過60%多提示病毒感染,如手足口病、幼兒急疹等,通常伴隨皮疹、口腔皰疹等特征表現。異型淋巴細胞增高超過10%需考慮EB病毒感染。家長需觀察兒童有無眼瞼浮腫、肝脾腫大等伴隨體征。
4、C反應蛋白
CRP明顯升高超過正常值數倍多提示細菌感染,需考慮肺炎鏈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。輕度增高可能與支原體感染有關。CRP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細菌感染,家長需配合醫(yī)生進行血培養(yǎng)等進一步檢查。
5、血小板計數
血小板減少需警惕川崎病、敗血癥等嚴重感染,可能伴隨皮膚瘀斑、黏膜出血。血小板增高可見于脫水或炎癥反應。家長發(fā)現兒童有出血傾向或血小板顯著異常時,應立即就醫(yī)完善凝血功能檢查。
家長給發(fā)熱兒童檢測血常規(guī)后,應保持室內通風并讓兒童多飲水,采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式。體溫超過38.5℃可遵醫(yī)囑使用布洛芬混懸液或對乙酰氨基酚滴劑,避免同時服用多種退熱藥。血常規(guī)僅作為輔助診斷手段,最終需由醫(yī)生結合胸片、病原學檢測等綜合判斷,不建議自行解讀報告或調整用藥。
小孩發(fā)燒腦膜炎癥狀主要有發(fā)熱、頭痛、嘔吐、頸部僵硬、精神萎靡等。腦膜炎是指腦膜受到病原體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引發(fā)的炎癥反應,常見病原體包括細菌、病毒等,需及時就醫(yī)明確病因。
發(fā)熱是腦膜炎最常見的早期癥狀,體溫可能快速升高至39攝氏度以上,伴隨寒戰(zhàn)或四肢冰涼。病毒性腦膜炎發(fā)熱程度通常較細菌性輕,但嬰幼兒可能僅表現為持續(xù)低熱。家長需注意監(jiān)測體溫變化,避免高熱驚厥。
年長兒童會主訴劇烈頭痛,嬰幼兒則表現為煩躁哭鬧、拒乳或頻繁拍打頭部。頭痛多呈持續(xù)性脹痛,咳嗽或低頭時加重,與顱內壓增高有關。若頭痛伴隨噴射狀嘔吐需高度懷疑腦膜炎。
嘔吐多為噴射性且與進食無關,因顱內壓刺激嘔吐中樞所致。新生兒可能出現喂養(yǎng)困難、胃內容物反流,易與普通吐奶混淆。家長需觀察嘔吐頻率及是否伴隨嗜睡、前囟膨隆等神經系統癥狀。
患兒平臥時出現頸部抵抗,被動屈頸時疼痛明顯,稱為頸強直,是腦膜刺激征典型表現。嬰幼兒可能僅表現為拒抱、肢體僵硬或角弓反張姿勢。檢查時需注意避免強行彎曲頸部造成損傷。
患兒可出現意識模糊、嗜睡或異常煩躁,嚴重者發(fā)生抽搐昏迷。新生兒表現為反應遲鈍、肌張力低下或原始反射消失。這些癥狀提示病情危重,家長應立即送醫(yī),避免延誤抗感染治療時機。
發(fā)現孩子出現上述癥狀時,家長需保持患兒安靜,避免劇烈晃動頭部,記錄癥狀出現時間與演變過程。就醫(yī)后需配合腰椎穿刺等檢查,明確病原體類型?;謴推趹WC營養(yǎng)攝入,逐步恢復活動,定期復查腦電圖評估神經系統恢復情況。疫苗接種是預防細菌性腦膜炎的有效手段。
高血壓可以通過科學持續(xù)用藥,做好日常保健調理的方法進行根除。
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
立即咨詢